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未來的設計師該從這四方面提升競爭力

未來的設計師該從這四方面提升競爭力

   可能有敏銳的同學已經意識到了,現在很多公司招人,職位都叫產品設計師,簡言之就是既要會界面設計,更要懂交互、產品等,這也給一心鑽研精美圖標和酷炫動效的同學提個醒,未來UI設計師與交互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不想提前退休,可別光顧著折騰軟件,好好讀下今天這4個建議。

  鴻影:以前看到過一句話:『UI發展的最終階段就是消滅UI』,而這周在Medium上看到的文章《No UI is the new UI》也再次闡述了這一觀點,這一兩年來各種智能助理類產品層出不窮,它們不再使用傳統的UI作為主要交互形式,僅僅通過一個簡單的對話界面和用戶交流,甚至完全不具備獨立的Native App形態,而是基於像微信這樣的第三方平台。隨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像科幻電影《Her》裡面那樣的世界不再遙不可及,而在那個世界裡,人機之間甚至連簡單的消息對話界面也不復存在,而是如同兩個人在直接交流。

未來的設計師該從這四方面提升競爭力 三聯

  作為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打引號是因為我覺得現階段自己的知識儲備與設計能力還擔當不起這個頭銜,但希望未來能當得起),我曾在看完《Her》後一段時間內感到一絲恐慌情緒,看上去在這類新興的不再具備傳統UI的產品形態面前,設計師的地位變得可有可無,雖然仍然有一些發揮的空間,但用戶不會再在意已經沒有多少UI元素的產品『好看不好看』的問題(當然目前五花八門的卡片們還是給了UI設計很多發揮空間的),『好用不好用』的問題也難以通過傳統的界面交互改進來解決,其體驗核心在於能否准確地識別和預判出用戶當前所處的場景與訴求並給出理想反饋,而設計師會覺得『這好像不是我能管的啊』。

  當娴熟的軟件技能、豐富的界面設計模式、酷炫的動效、精准的像素眼都變得無關緊要時,未來用戶體驗設計師的發展方向與核心競爭力又應該是什麼呢?

  一、對完整用戶體驗設計流程的深入理解與運用

  《用戶體驗要素》一書裡將用戶體驗相關要素分成了戰略、范圍、結構、框架、表現五個層面,但實際上,一些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們的工作與思考卻只停留在最表層的一兩個。戰略層對產品目標與用戶需求缺乏深入理解、范圍層對功能規格和內容需求溝通錯漏百出不會控制Feature堆積、結構層面對復雜一點的信息架構邏輯流程就頭暈腦疼,這三個層面全部任由產品經理掌控,而自己只去悶頭執行打磨框架與表現層的設計(沒錯,就是初入行的我的真實寫照)。

ty201511213

  我的母校浙江大學工業設計系會在大三的時候開設一門叫《用戶體驗與創新設計》的課程,幾年前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對體驗設計完全小白的我一度非常困惑,為什麼要花上絕大多數的精力去研究商業模式畫布、做用戶畫像,而真正用在線框圖繪制、高保真原型這個階段上的時間寥寥無幾。直到近年才明白對商業與用戶目標的理解究竟有多重要,事實上,產品設計的工作就可以定義為在商業、用戶與技術的沖突中找到滿足多方需求的平衡,『平衡』本身也是產品設計最大的難點之一。

  用戶界面設計只是用戶體驗設計在消費者電子設備上的一個小分支,而真正的用戶體驗設計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可以運用到比屏幕上的小世界廣泛得多的地方去。

  二、ToC界面體驗的背後

  在ToB與ToC產品之間,我想很多人都更樂意選擇去做ToC的產品界面設計,直面消費者、自己就是目標用戶、產品成功上線後成就感大、方便和外人吹噓而非要先花一大段去解釋自己究竟在做什麼。但對一些產品來說,ToC的界面體驗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觸及用戶願意使用和留存的核心體驗痛點,界面交互精美卻不冷不熱逐漸死亡的APP實在太多了,一個打車APP界面視覺交互再好,不能快速打到車又有多少人願意使用呢?

  ToB的產品雖然不能直面消費者,界面看上去平淡無奇,有些一出生就注定不可能有大的使用量級,但卻能推動最末端的消費者體驗提升,雖然這不能通過界面的形式讓消費者用戶直觀地在第一時間感受得到。

  對於淘寶天貓,很多消費者用戶的使用痛點並不會是界面太丑、找東西不方便這些,而是諸如假貨監管不力、物流太慢、找客服太麻煩、反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一類,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哦,不關設計師的事啊,設計師解決不了啊,請去找運營』,但事實上,公司內部很多ToB產品就是致力於這方面的體驗提升的,其直接用戶以公司小二、業務方、商家等為主,有著較為復雜的功能與信息架構,我目前也專注於負責這類產品的交互設計,雖然不能一下讓消費者覺得『哦,這個界面變了,你們在解決問題了』,但長期下來卻能從更根本的角度去提升核心的產品使用體驗。

  如果只看ToC的用戶界面,有時候會覺得非常簡單(Uber的界面又有多少元素呢),看上去對於這類產品的公司,設計師用處不大,但是冰山水面下的世界呢?

  三、關注技術,保持好奇,學習無止境

  設計師該不該懂技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覺得設計師也許可以不用關注具體的技術實現方式,但至少應該關注一下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而這將從底層帶動交互設計的變革,從桌面到手機、再到可穿戴、車載、虛擬現實、腦機交互,設計的平台一直在發展變化。很多設計趨勢的變化原因有一部分來自於技術與設備變得更加高級,你能想像在初期的Android設備上使用大量動效的後果嗎?Windows Vista的界面在當初可謂驚艷,但卻不被市場買賬,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很多設備的性能並不足以流暢地帶動這個系統,直接影響到最終的使用體驗。

  在互聯網領域,我們很難指望靠已有的知識活一輩子,唯有一直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不斷學習接收新知識的動力,才能在未來風起雲湧的變革中次次順利轉型、全身而退。

  學技術容易困?不妨用「付費割肉」的方式強迫自己學習,零基礎也可以報名:http://xue.uisdc.com/web

ty201511211

  四、走出舒適區,接受職位融合的趨勢

  隨著界面本身視覺吸引力的弱化甚至消失,讓步於更重要的內容呈現與交互體驗,UI設計本身的技術含量降低,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產品經理的界限逐漸模糊、崗位逐漸融合會是大勢所趨,實際上現在國內外很多公司裡都已經出現了合並後的產物——產品設計師。這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也激勵我們主動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域,雖然一開始的過程非常痛苦(深有體會=_.=)。而交互設計師很多其實也在兼任UX Writer(Google的UX團隊裡有這個崗位,大概相當於寫界面文案的?),而對於對話式的產品形態,如果文案寫得體貼而有吸引力,對用戶體驗的提升效果將很明顯,看完《Her》後我也曾和人開玩笑說如果那個世界在我有生之年到來,大家就轉行去寫文案配音吧。

  當技術革命的大潮來臨,產品界面變得弱化甚至消失之後,真正合格的視覺/交互/體驗設計師並不會出局,只是具體的頭銜和職責范圍會發生變化與融合。

  視覺設計的領域遠比UI廣泛,插畫、品牌、平面、GUI等都屬於視覺設計的范疇;交互設計也是一個實際上已經存在千百年的概念,『交互設計並非一定就是指創建網站或應用程序,也不一定就是指多媒體設計或GUI設計,甚至連其主要關注點都不一定就是先進的科技』(《交互設計沉思錄》);體驗設計的范圍則更加廣闊,除了產品設計本身也包括環境和服務的設計,涉及到一整套的線上線下流程。需要擔心的,恐怕是那些速成模仿入行、缺乏卻一直不願主動補上系統的設計基礎與理論體系、對服務設計與用戶研究方法毫無深入了解、面對設計趨勢人雲亦雲卻不理解背後深層次原因,只會套規范畫圖標拼界面的『視覺』設計師、只會畫線框圖訂規范做動效的『交互』設計師以及覺得懂一點『視覺』懂一點『交互』完全不懂線下、服務與環境設計流程/重要性就自稱為『體驗』設計師的人吧。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