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從9個方面聊聊用戶體驗設計的發展

從9個方面聊聊用戶體驗設計的發展

   今天餓了麼UED的小滿同學給大家翻譯了一篇國外的用戶體驗設計回顧總結文,裡邊提到的9個觀點都特別有前瞻性,剝離開細枝末節的視覺風格和交互原則,這些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優秀設計師必備的硬能力。在甲方的陰溝裡待久了,來仰頭展望下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

  一、扣像素是沒前途的

從9個方面聊聊用戶體驗設計的發展 三聯

  你可能仍然花著大量時間對著屏幕對齊像素描點勾線,不過到了 2015 年,你也終於意識到你的 LinkedIn 技能表需要添加上「用戶體驗」光環。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你的 PS 生涯可能就此結束了。不是說用戶界面設計這行就要翹辮子了,而是說,當你自己被定位成一個所謂「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時候,精力應該更少地放在狹義的用戶界面設計上。以下將詳細解釋為什麼現在那麼多設計師開始對剛才的觀點深信不疑。

  1. 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我們設計所面對的對象是浏覽器、操作系統,而這些對象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視覺語言規范和成熟的交互模式。並且,日益流行的扁平化設計審美趨勢讓一切都變得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好吧,也許這也不是壞事兒。

  2. 現在的交互模式已經足夠牛逼

  你沒有必要在設計一個門把手的時候重新發明一個新的轉軸,兩到三套把手類型就能把所有可能的使用場景 hold 住。萬事皆有理,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譬如說給你的網站或 App 重新創建一套完全神經病一樣的導航系統,這可能長期給你帶來一堆可用性問題。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應該是:在引入一個全新的交互模式的時候,你究竟是想要解決用戶神馬需求?如今,成熟易懂的交互設計模板庫已經逐步把我們從用戶界面的設計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思考對用戶真正重要的問題上:用最快最易接受的方式搞定問題。

  3. App 隨處可見,App 無處可尋

  App 現如今已經不再是用戶操作行為的終端了。它們演變成了用戶手中的引擎,將數據被轉化為可用信息進行行為驅動。有些用戶在使用一些設計得美美的天氣應用時還只是偶然打開一下,看看明後天的天氣預報,但是這類應用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可以在下雨的 15 分鐘前提醒用戶該帶傘了—沒錯,牛逼就牛逼在它能通知。手機操作系統的一些功能,如蘋果 Notification Center 之於 iOS 系統,或 Now on Tap 之於 Android 系統,都將用戶的注意力從對界面的專注轉移到對行為的理解上。

  4. 新的交互行為將跨越屏幕邊框的邊界

  人工智能在 2016 會變得越來越火。智能算法技術酷炫如「Facebook 智能虛擬助手 M」將依托 Messenger App 界面迅速回應用戶的需求留言,並通過第三方服務供應方幫助用戶搞定需求,且不需要依托於其他服務操作界面。不必說,就在你看這篇文章的同時,有人還在努力「設計」和開發這些未來的對話方式技術,並致力於將人工智能技術推演成為未來產品的重要依托。

  二、原型工具的黃金年代

1eleme20160114

  這幾年很多設計師在設計數字化產品時,已經開始意識到制作原型的重要性。過去直接的靜態設計開發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設計需求。原型工具的重要存在幫助我們能夠快速處理各類屏幕中復雜界面問題,包括動畫、頁面跳轉、微交互等在從前靜態設計開發模式中很難表現的問題。自然而然,一些對上述趨勢持重視態度的公司開始生產可以解決問題的原型工具。到了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工具:InVision, Marvel, Principle, Atomic, Sketch, Axure, Adobe Comet 。他們都嘗試著從不同的(產品、設計)角度解決問題。誠然,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獨立的原型工具還不存在。

  那以後呢?一個新的原型工具問世是多長的周期?我們需要多少的時間成本學習新的原型解決方案?原型工具(產業)蓬勃的發展規模正在超出作為需求方的設計師現有規模,而這種現象,將很快對設計行業的生態產生消極影響。

  我們非常希望在 2016 年的原型工具可以能讓我們更多地去做一些跨平台思考,而非長時間呆坐在電腦屏幕前做完手頭的工作。更遠更牛逼的一點設想是:我們在不遠的將來,能有幸見證到那種能夠協助我們完成 UX 設計環節中其他方面的工具,而非僅僅是畫流程線框圖和低中高保真原型的輸出。

  在此繼續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是不是都太糾結於把自己的精力花在提升工具技巧上,而忽視了去關注人的問題?

  三、時間維度下的設計思考

2eleme20160114

  在不久之前,在一個團隊裡擁有一個信息架構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們可以幫助團隊解決網頁和 App 上存在的信息容量與邏輯問題。設計師所主導的數字化界面則致力於解決頁面中信息中混亂秩序,所有的信息需要是可視化的,沒有信息是不重要的。

  但是我們該如何去衡量什麼信息對於用戶的優先級呢?我們如何去設計好的導航系統幫助用戶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信息呢?時間從之前快進到現在,我們發現人們已經將時間的維度加入到設計中去了,在正確的時間出現正確的信息:

  「選擇上車地點」按鈕出現在叫 Uber 動作之前

  「ETA」信息呈現在你等司機的時候

  「給司機評價」界面出現在形成結束的時候

  人們想要的是一個時間節點只做一件事,並在後續的動作中被良好的引導,而不是在進行下一步之前發現同時有多種決策節點被呈現的情況。

  隨著設備和傳感器越來越精確和智能,2016 年我們所感知到的體驗將更加線性,我們的工作會更多地關注在具體的時間空間中。人們會越來越習慣於線性體驗的簡單與便捷。網站的信息廣度會越來越窄,同時深度也會越來越深。所有的文本、規范進一步進化並圍繞用戶的行為軌跡,它們將遠遠超出像素與屏幕的邊界。

  四、新的用戶體驗定義與角色

3eleme20160114

  現在是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最好的時代,我們終於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可以在企業組織中承擔多麼重要的責任。用戶體驗不再是一個異類的存在,它在現代企業組織下成為了必需品。這意味著任何形態、規模的公司很快會擁有至少一名專業的用戶體驗從業者去負責審視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不過仍然存在一些圍繞著用戶體驗的工作角色和職位定義。現在我們意識到每個人在團隊中實際上多多少少地都對產品、服務的用戶體驗產生著影響,與此同時我們開始在每個人的頭上都加上「用戶體驗」的頭銜:用戶體驗工程師、用戶體驗信息架構師、用戶體驗前端工程師 balabala…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概念變得如此爛大街,搞不好未來「用戶體驗設計師」將會很快消失。

  如果每個人在組織中都分擔著企業中用戶體驗的責任,那麼 2016 用戶體驗設計師在團隊中到底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存在?

  我們(用戶體驗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確保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從產品經理到客服,都能將提升用戶體驗的意識注入到他們的工作中,並讓每個人都明白這對於企業生意而言是有多麼重要。用戶體驗專業從業者應該進一步扮演一個更加中心的角色,協調和能動企業組織中的同僚進行協同工作。

  在另一方面,當我們在明晰清楚哪些是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的時候,我們可以縮小我們關注的范疇,帶入更為明確具體的團隊角色:例如內容策略設計師、用戶體驗研究者、可用性專家、交互設計師。

  五、企業:新的內容布道者

4eleme20160114

  你打開一個鏈接,發現了一篇特別有意思的用戶體驗內容的文章,然後想看看是哪個大神寫的,然後發現署名是公司。慢慢地,你會發現很多牛逼文章的署名從以前 Peter Morville、Jeff Sauro、Don Norman 這些大牛的名字逐漸被 InVision、UXPin、Adobe 這些公司名字所取代。

  在 2015 年,被分享的最多的文章都是由相關公司撰寫,並發表在合作博客網站上。

  這當然是極好的。用戶體驗為設計與商業中所帶來的關注力,對於為用戶體驗工作買單的企業組織來說肯定是極好的消息。並且,沒有比在文章中描述用戶體驗理念與洞見更有效地方式去營銷企業在用戶體驗領域的努力和工作了。

  同時,描述項目案例對於一個獨立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個體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項目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工作),而這些公司則是站在一個恰如其時的位置做這樣一件事。首先企業組織對於成功的項目輸出有著直接的責任關聯性,並且企業組織的工作是滲透在項目中的每個節點中。

  企業撰寫博客另外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網站需要點擊,需要建立 SEO,通過專業內容的傳播他們希望自己能成為設計領域的領袖企業。這樣的結果就是企業網站文章不斷攀升的流量數據,其他免費讀物的流量入口的流量導入以及行業頭條的助陣。

  所以我們就上述現象在 2016 年的建議是:每每當你在閱讀這種類型的行業文章時候,心裡時刻謹記:企業是否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對你進行銷售,當然這種事有好有壞,這裡這麼提只是讓各位留個心眼就好。所以現在問題變成:這些設計機構以及內容作者在之後會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輸出更多對行業有影響力的知識呢?

  六、內容策略:全新的信息架構角色

9eleme20160114

  十年前,企業都希望擁有自己的門戶網站:信息量廣而健全,囊括了所有和自己品牌相關的線上載體。當然這要求網站信息能被有效地組織起來,以便更好呈現給企業用戶。

  從十年前的時間快進到現在,企業擁有了不同的線上內容展示渠道:網頁端網站、手機 App、社交站點賬戶、博客、局域內網、Slack 等等。每天不同的內容流量從各種流量渠道進出,這就需要一個內容策略角色能夠去理解哪些內容是我們需要的,為什麼需要這些內容,如何整理內容的組織結構性以及內容的可用性。

  內容策略的出現其實不是新概念,也不是突然就有的。但是該角色的興起證明,2015 年內容策略已經在企業組織中的體驗設計流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七、聯人,不聯物

5eleme20160114

  2015 年智能手表站在了聚光燈下,贏得了所有人的關注,我們的信息中充斥著有關智能手表的報道。那麼試問:智能手表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呢?

  事實上我們隨身不需要過多的功能附屬,我們所需要的只是讓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變得更加智能。相比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手表的出發點卻是嘗試著把很多日常行為加載在狹小的空間上──這種做法實則為了創新犧牲了可用性。我們如何真正地為用戶需求尋求有意義的創新?Nest 就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嘗試,他們的願景是成為路由器界的 Google。他們解決的是用戶生活場景中真實存在的問題,並且他們的解決方案借用人們在生活中早已習慣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在產品硬件上徒增新功能,迫使用戶增加新的行為學習成本。

  2015 年物聯網仍舊蓬勃發展,不過在第一波物聯網浪潮之後,企業思考並意識到科技發展的步調應該與人們能夠接受的文化、行為變化適配,而這種思考下的步調適配對於新產品的成功至關重要。

  所以當我們開始構建面向消費互聯的新功能掛墜時,我們可以再次反思,看看能否為我們的「新」設計帶來人們實際已然認知、熟識的行為/事/場景。

  八、Slack 怎麼這麼牛逼

6eleme20160114

  2015 年,我們見證了關注用戶體驗的 Slack 的興起。再一次,窩在各個角落的設計師都從網上竄了出來討論從「可用性」到「工作有沒有前途」之類的話題,或者更簡單地在上面去約志趣相投的設計師。

  事實上,在線論壇形式的社區很早就興起了:早到用 Email 群組,到 Facebook posts,再到 LinkedIn 小組。不過,Slack 不像上述這些前輩,它有新的特質確保自己不是互聯網大潮中的昙花一現:

  頻道功能通過組織對話以及讓你加入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用戶研究、感興趣的書、甚至工作等話題),來幫助你過濾篩選不需要的干擾信息。

  Slack 的實時對話幫助社區管理員為那些沒有規整的對話內容探索新的溝通機制。

  由於 Slack 最初以工作和生產率工具為自己定位,因而在 Slack 頻道內的用戶活動都集中在專業問題的討論上。除了部分少量的諸如 GIF 類的干擾信息。

  我們還不清楚 Slack 熱會持續多久(也不清楚他們要花多少時間去修正一些基本、顯而易見的可用性問題)。這取決我們,是否有決心將上面的討論變現成為有效的用戶體驗執行力。今年我們拭目以待。

  九、進化:像素到人

7eleme20160114

  現今,設計數字化產品最大的挑戰在於對用戶場景、需求洞察的深刻與否。從純技術的角度出發,在產品上加個新功能是 so easy 的一件事。但,沒有好的用戶研究而徒增功能意味著做出錯誤的用戶需求假設。

  最終這種做法只會對公司的銷售與品牌感知造成傷害。

  考慮到我們花在像素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正如前文所說的,不是麼?),讓我們將這個見解作為一個契機引出用戶體驗中常常被人忽視的一面:用戶研究方法。畢竟,在你正在構建的功能是沒有解決正確的、被研究驗證過的問題前提下,用戶研究方法在我們發現產品設計模式時是十分管用的。

  正如原型工具在去年蓬勃發展並大幅度提升我們的交互設計流程一樣,讓我們也對新一代的,能夠使用戶研究方法更有效落地項目的用戶測試工具寄予厚望。無論企業的規模和預算大小,我們都應該抱有希望。

  我們對於新的一年持有強烈的樂觀態度,2016 年終將是我們作為設計師最終將注意力從像素轉移到人的關鍵一年。

  本文譯者為餓了麼設計師,所以友情插播一則「餓了麼」的招聘啟事:

  高級交互設計師

  高級視覺設計師

  用戶研究工程師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發送簡歷至:[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