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6年1月19日,可口可樂首席營銷官Marcos de Quinto在巴黎宣布2016年可可新的全球廣告語:“Taste the feeling(品味感覺)”。
這是百年可可有史來第48支廣告語,它的前任你一定很熟:“Open Happiness(暢爽開懷)”。
(這個海報你看出美術的淫蕩小心機了嗎?)
“Taste the feeling”單挑“Open Happiness”,兩句話who優who劣不在我們這次討論之中。單就中文翻譯而言,品味感覺明顯比暢爽開懷差了100個百事。用嚴復老夫子的信達雅來評判,“Taste the feeling”譯作品味感覺貌似嚴絲合縫,為啥總覺得差點啥哩?
一
信達雅之外,要有腔調
Taste the feeling(品味感覺),你也咂出不怎麼對味,對吧!少了碳酸飲料的暢爽感,沒了這個feel,讓人讀著倍兒不爽!也就是缺了廣告常說的——TONE,譯成上海話腔調比較到位。Tone(腔調)不對,讓產品沒法和消費者互相調情。
我們腦補一下有印象的可可廣告語:
1990:擋不住的感覺
2001:暢快擋不住
2005:要爽由自己
可可在15年前就在講Feel了,為啥偏偏這次讀起來總覺得:不是我想象中的可樂feel。可可廣告語的tone或feel,就該是喝下碳酸飲料後,二氧化碳頂著喉嚨,讓你想打嗝的那種feel,一漾一漾的~
廣告語寫出這種tone或feel,產品的死忠粉讀後才會拍著雪白的大腿說:對味!
看看可可《兄弟篇》《分手篇》視頻,總會覺得有點不著調。兄弟或分手不該是啤酒嗎?基情四溢?分手快樂?來杯可口可樂!?為了擴大銷量這麼干,我也只好先干為敬了!
二
簡而未減,要有范兒
別小看只是把幾個英文單詞譯成中文,按可口可樂這種級別的大神客戶,能擔當這種翻譯大任的,大多是國際4A裡的骨灰級文案,甚至會動用鎮司的copy base的ECD。一句文案出台的背後,肯定熬死了不少文案的腦細胞,據說麥肯、Santo、奧美都參與其中,但出爐了這麼一個半殘廢廣告語,難怪總會有人跳出來叫囂——“漢語言的魂在港台”。
蘋果每次新品的廣告語,其實就是兩岸三地廣告文案的大PK。
“Bigger than bigger”
大陸:“比更大還更大”
港台:“豈止於大”。
港台在精簡度和文藝范上勝出,當然最後走紅的是那句:比逼格更有逼格。讓所有文案仰天長歎:高手在民間!
同樣是蘋果的iPad mini廣告語:
“there‘s less of it ,but no less to it”
台灣:簡,而未減。
香港:小了,但沒少了。
大陸:減小,卻不減少。
台灣在對蘋果裝逼范的把握上,不是地大物博表情包眾多能勝任的。
三
忠於原味,堅持品牌style
文藝作品和廣告文案的翻譯是兩回事。村上春樹的作品,如果懂日文讀過原著,你會明白:其實你讀的是林少華的tone,而不是村上春樹的。
同樣泰戈爾的《飛鳥集》,你記憶裡的tone其實是鄭振铎的,而並非泰戈爾的原味,所以當馮唐用自己的體味翻譯後,有人覺得倍兒爽:是馮唐的飛鳥!有人覺得不爽:這™是哪個鳥?但馮唐有錯嗎?NO。
但廣告文案則要抹殺譯者風格,更要突出的是品牌的style。所以一個牛逼的廣告文案,不能像作家那樣樹立自己的風格(意識形態是個另類),反而要集百家之長,能根據不同的品牌,變換著寫出不同的口味。鐵打的品牌,流水的文案,既是換不同的文案來寫,也要按照品牌的語氣說話。
來feel一下經典廣告翻譯的feel:
飛利浦:sense and simplicity精於心簡於形
耐克:just do it(中文翻譯一直或缺)
阿迪: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
麥斯威爾: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雪佛蘭:future for my future未來為我而來、Find new roads熱愛我的熱愛
福特:go further進無止境
麥當勞:I’m lovin’ it我就喜歡
......
當然也有向外輸出鬧笑話的栗子:
蒙牛2012年的廣告語——只為點滴幸福,英語譯成Little happiness matters,鬧了個“幸福並不重要”的笑話。
漢譯英有風險,中文文案需謹慎!
最後說說可可的這句Taste the feeling,其實大張偉已給出了不錯的翻譯:這個feel倍兒爽。貌似和可可想包容各種feel的野心不符
《頌歌篇》還保留可可暢爽的feel,友情、微笑、音樂、激情、瘋狂......《兄弟篇》《分手篇》則想把這feel擴大,基情?泡情?對不對只有市場評說了。
當然蚊子也手癢,借民間的一句話翻譯一下可可的廣告語taste the feeling:“帶感”。
可口可樂金主,你覺得怎麼樣?如果可口可樂想用這句中文廣告語記得聯系薛蚊子,讓我憑這2個字一字萬金!一舉暴富!一步跨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