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聊聊收納與交互設計

聊聊收納與交互設計

 聊聊收納與交互設計 三聯

  不是處女座的設計師當不了好甲方——據小道消息說,喬布斯大神家徒四壁,什麼也沒有,就是因為市面上的家具,沒!有!一!件!能入得他老人家的法眼。優秀的設計師們這時候該握拳抵住胸口了,是的,無論是作品還是生活,我都不會放棄追求美。但兩者有聯系嗎?當然了,今天分享來自阿裡巴巴的資深交互設計師@Heidixie 的好文,來看看最近很火的「斷捨離」「收納學」與「交互設計」究竟能碰撞出哪些奇異的火花。

1

  前言:

  @Heidixie :上次與朋友在火車上閒聊,聊到最近的工作。他們正在做一個面向國外用戶的App。首頁簡單清爽,但是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會覺得清湯寡味,而果不其然,他告訴我,最近團隊正在打算改版,重新設計首頁,“嗯,會像你們的手機淘寶學習,做得豐滿一些,讓用戶經常看到新鮮的東西,而不完全是工具、導航入口。” 當然,App上加強“逛”的感覺是很重要的,但是為歐美人設計的網站,究竟適合不適合照搬中國式首頁的設計呢?我們展開了一些討論,發現挺有意思,中間居然引申到了家庭的收納學,這正是我之前覺得收納和交互設計的共通之處。

  作者好文分享:

  交互設計那些事兒(一)

  交互設計那些事兒(二)

  正文:

  一. 中國式首頁設計的背後

  覺得奇怪吧,想來我們中國成功的商業模式也好,產品也好,大多國外有現成的原型可以參考。可是中國式的首頁一開始就特立獨行,即使是照搬國外的商業模式,在首頁設計上,也面向中國人做得琳琅滿目。

  歐美等國家網站的首頁更多是導航作用,大大的宣傳詞,簡單清爽的文字,然後就是各種導航入口,就讓用戶站在十字路口,然後選擇你想去哪裡。我們使用起來,當然會麻煩,比如我會猜如果要下載驅動的話,是應該點擊“Support” , 還是“Download”,然後也基本上在這兩個欄目之一就能找到答案。而,很多歐美的網站導航層級非常之多,比如

  IBM的網站:http://www.ibm.com/cn/zh/,你試著在裡面找到一篇名為《 整合三戶,精准營銷》的文章看看。

1

  或者甲骨文http://www.oracle.com/index.html,試著在裡面,找到Oracle Business Intelligence 11g 服務的在線學習課堂。

Oracle___Hardware_and_Software__Engineered_to_Work_Together

  除了首頁上偶爾會有新產品的宣傳外,其他哪怕是新增的產品、內容,都能夠忍心“收在導航裡”,難道根本不擔心用戶找不到嗎?

  而如果我們做一個中國的網站,就難以用這種方法。

  中國式的首頁,更像網站的小型縮略版。除了固定的導航(全局性的導航、一級導航、二級導航)等等,剩下的頁面都被分割成若干個大小不一的豆腐塊,每個豆腐塊,都是從各導航裡的重要欄目中抽取出一部分,或者是最新的,或者是重要的,作為引子,勾引用戶通過這裡點擊到欄目,而非把希望寄托於導航上簡單的文字。

  所以這種設計方式久了,也會給用戶一個潛移默化的認識:凡是沒有在首頁上找到“引子”的,那麼基本上不是重要的內容。

  所以,首頁就成了群雄逐鹿,商家必爭之地,首頁也就成了設計師無法主導,更多是利益、KPI的分配領地——叫成屬地更加適合。

  很多用戶批評他所看到的網站首頁繁雜,也會覺得這個網站沒有品味,也會覺得國外的網站高端大氣上檔次,可是一旦下決心去變革,會有非常大的阻力不說,結果上也會付出沉痛的代價,得到一些用戶的痛罵(找不到入口了,其實導航都還在,只是沒有習慣),業務方的不滿(少了豆腐塊的引流,業務效果不佳),老板的否定,然後妥協了,不了了之然後回歸到繼續的中國式設計上去。

  還個角度想,沒准,出現中國式設計,還真不是咱們中國人審美的品味問題,也不是老大的品味和強勢,也不是業務方的無理和分割格局導致,或許,還真的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是用戶投票的結果。

  用戶的行為,受很多因素影響:1. 網站的設計。2. 自身的習慣。3. 認知(信息獲取、加工、理解、記憶)。

  我們假設下,會不會是我們中國人“特性”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中國式的內容堆砌的首頁設計,而非西方依賴於導航系統的首頁設計。

  既然是中國人的“特性”,我們不妨來看幾個故事:

  只能意會的經驗: 過年期間向嬸嬸請教她拿手的糖醋藕片怎麼做,她講先講藕洗了去皮切片,然後放入鍋裡用開水焯下,我說焯到什麼時候算好,她說憑感覺去生就好了。然後調料,在容器裡放入純淨水、白醋、花椒、枸杞、鹽、姜片、蔥絲。然後將藕片撈出過涼水後放入到容器裡放1、2天就可以吃了。注意在講調料的時候,幾乎不會說幾克、幾勺的概念,在我詢問時,她也只會回答:依據自己的口味來就可以了,沒那麼講究。所以這些經驗的傳遞中,會有很多的變數,所以就誕生了我的版本的糖醋藕片。

  國外的秩序敏感教育: 朋友說,她在學習蒙氏教育,平時教小孩子認識事物時,講究精確分類。比如指著湯勺就是說“湯勺”,平時喝粥的時候,給小盆友說這是“勺子”,而不會把所有那種形狀的都說成“勺子”。平時的吸管,家裡有區分成喝牛奶的,喝水的,喝養樂多的,也絕對不會讓小盆友混淆。所以小盆友1歲半,就知道什麼東西應該放到什麼地方 ,在表達需求的時候,也能夠表達得更加清楚。而我特意查閱了一下“蒙氏教育”,其中提到:秩序的敏感期 從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直持續到四歲。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物體的本身。

  翻抽屜的年少經驗。 小時候,經常找不到某個東西,媽媽會說,在抽屜裡。然後到底在哪個抽屜裡,我們都不清楚,只能一個一個去翻。而且抽屜往往沒有進行任何的分割,各種東西混在一起。所以翻抽屜是很經常的動作。而且,據我觀察,老式的家具,一是抽屜本來就少,其次抽屜都設計得很高,不利於物品在裡面分類擺放。中國父母不注重收納,什麼東西都喜歡放到眼皮子底下,即使不放到眼皮下,也是按自己的喜好,將物品收拾起來即可。分類是缺乏原則的,也因此無法重復使用這套原則,並在自己家庭裡推而廣之。

  中年以上的用戶使用淘寶: 曾經觀察過父母那一輩的人使用淘寶,不管是網頁版還是手機版,會發現,在我們看來那麼明顯的標簽,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火星文,對各種分類標簽居然會視而不見,直到有人去指導他們後,告訴他們先點這裡,再點那裡,然後怎麼做,之後他們會強迫自己去記住這個路徑 ,而不是去學習理解標簽的含義,觸發自己的學習。“讓用戶理解而不是記住”是交互設計原則之一,但是在某些用戶面前,他們居然更加傾向於去記住,哪怕是應激的記憶,都不願意去理解。

  中國歷史上,有各種經驗(中醫本來就更偏向經驗言傳身教,師傅帶徒弟),而少科學。因為科學需要精確性。

  注重言傳身教勝於理論總結,注重經驗傳遞勝於思辨演進,不講究精確性,厭惡分類(經常進行模稜兩可的分類或者不知道怎麼分就干脆都放一起)——這些可以算是我們身上的根深蒂固的“特性”。

  《思維的版圖》一書主要闡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差異的來源,其中講到一個測試:雞,牛,草,如果要把其中兩者聯系到一起歸類,你的答案是?美國的大部分兒童選擇雞和牛,因為他們認為這都是動物,而中國兒童大都選擇牛和草,因為牛吃草。因為東方人注重事物之間的關系,而西方人注重實體本身的屬性。而這多受希臘哲學的影響,希臘人認為人們要關注屬性——歸納每樣物質的屬性,之後進行歸類,這成為希臘科學的一個核心,並被西方所繼承,當然,這本書我也剛購買不久,還未深讀,有興趣的盆友也可以買一本讀讀。以下是網絡圖片:

2

  從小到大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我們對於分類沒有太多的概念,也不善於通過層層的分類去找尋一個物品,進而轉到我們的網站上,如果把網站比喻成一個大房子的話,我們也不太擅長從層層遞進的信息結構裡,逐級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內容。

  信息架構只所以比一般的單頁面交互更加困難,更加需要設計者高深的技能 ,正是因為這門學問不僅僅是將東西分類放置好而已,而是對於用戶的理解,對於用戶習慣、認知的理解,將你的理解無限地去貼近一個普通用戶,哦不,你面向的用戶是多樣的,他們有高級用戶,也有菜鳥,有年輕的,也有年老的,有西化的,也有傳統的,面向那麼多用戶,你卻無法提供統一的分類規則,卻要讓他們都對你的分類有一致的、清晰的理解,這是很難的一個事情。

  而導致很多人,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