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非科班出身,始終習慣以局外人眼光審視這個工種和我自身。過去幾年中,接觸過各種國內外公司、研究院中的用戶體驗團隊。正是見慣了各種UXC/UED/UXD局限,所以帶著從頭再來的想法和滿身的匪氣來到現在公司。
2年過去,雖仍舊一事無成,但於叢林化的做事方式,吃的苦頭和心得都良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二。不論邏輯,點到即止。
刻意模糊的定位:誰在乎你叫什麼。
無論是否甘心承認,UX更像過程工種。如果不服,想想自己過去一年最大的成績,然後是否有勇氣告訴公司老板去要求加薪。
成王敗寇的領域,沒人在意你具有什麼能力,而在乎你促成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是用研還是設計,你提出了再多的可能性,但沒使之成為產品結果;或者成為了結果但是背離初衷;又或完美上線,但是在行業競爭中影響甚微,那做的都是過程工作。
說得蠻橫,是因為沒人有耐心弄清楚UX該做什麼。別人想的:這兒放著一個項目,一個叫UX的人進去了,那一段時間後,這個項目會為此NB很多。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為此,我孜孜不倦模糊著用研的定位。別人隱約覺得,公司某層樓有著這樣一個團隊,能做一些跟用戶相關的事。這就夠了。
之所以如此,在於很多事情要促成結果,各方面終將遇到兩個問題:①錯位拍板的權利②拍板的實力。
因為模糊定位,相對解決第一個問題。對於有志青年做事的意願,領導們還能有何苛求。被錯位的人雖隱約覺得不妥,但不知道你該做什麼,也就無話可說。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UX外思考能力的培養。
對於我們每個UX人,到底做的如何,問問出去的合作產品團隊最清楚。
逆境求存:支持團隊的兩項能力
無論多殘酷,都得承認UX團隊仍較邊緣化。摸爬滾打中,其中有兩項能力是我認為最重要。
第一是“不在場還原信息”。
UX屬於外圍,無法獲得PM一樣多信息,即便合作得好,但多數PM也不能獲得所有高層信息。這種情況下,想對結果負責,要從一點蛛絲馬跡還原各種背景。例如公司高層每個判斷真實初衷,不同決策者分歧點根本原因,團隊中每個人真實態度,每個人獲得/欠缺的是哪些信息,項目中每個人優勢和短板在哪兒,UX充當何種角色……這些,對我該做什麼有根本影響。
舉個例子,我會通過一個產品團隊的上下級,在討論組中回復時間差/用語來揣測融洽度,如果團隊彼此還不熟悉,單個溝通是前期介入的好方式。
第二是“搾干每分信息的價值”。
對UXer而言,做過的項目總結出的信息/經驗,就是你的全部資源,要反復利用。對當下你想做的事情,看別人頭痛的是什麼問題,再從之前經歷中找來用。
舉個例,曾在某公司想介入某產品,找不到切入點。便想既然這個產品成熟,領導應該開始關注規范化。我們從之前項目中總結公司普遍的規劃化問題,引起對方領導共鳴,以一個創新項目作為規范化試點,從而開始介入。
學不來的團隊文化:真正的結果導向
文(fei)化(hua)的特點在於: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懂。大道理,小時候寫作文就開始引用了,還每次結尾都會升華一次。
我以前覺得自己懂“結果導向”,後來才發現之前都是皮毛。用一個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雖然都講“結果導向”,但是大家對過程和結果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多數地方五五開,就是說只要過程中你沒有過錯,而且我也參與了重大決策,那最後結果不夠好我不怪你;有的地方是二八開,即便因為大自然不可抗力,即便重大決策是我做的,但是最後出問題了我仍然怪你……再誇張一些的情景是,你一切完美無缺但是我主觀感覺你可能會失敗,而你沒有意識到我可能覺得你會失敗,那也是考慮不夠,拖出去斬了……危機意識就是這麼培養。
無論是結果導向,還是曹沖稱象。一個人只要能真正領悟到一種做事方式,就很了不起了。
給UX人留個問題:你參與的一個產品,營銷很重要,但是你發現公司市場部做得不夠,你會怎麼做,做到哪個程度?
自我優劣勢的認知
作為過程,你可以忽悠別人。但作為結果你假如以拯救互聯網為目標,那要隨時清醒的認識自己。
最近這段時間,我經常問自己,用研是什麼,有什麼價值?如果我有一天做了CEO,我和別人比的優勢在哪兒。目前來說,我認為用研工作對於我做CEO的幫助在於,始終能同步普通人的認知。
軟件產品,多數還在拼體驗,是產品能力的PK;可見的是體驗水平差距越來越小。另外一個現象是,互聯網產品變化太快,普通用戶對不同產品認識都是偏頗的。這種情況下,如果我介入一個新的領域,怎麼感知正常人的認知,甚至於去將錯就錯利用這個認知,比我直接上來討藍海紅海或體驗細節更重要。
優點不再說(其實我還想說研究思維本身)。談到劣勢,首先是一個工種存在的價值,要麼是你做了別人不能做的,要麼是做了別人不想做的。而UX工種,特別是用研和交互,其實在PM工作中本就涉獵。要是他們學習你的速度,大於你學習運營/商業等的速度,試問你是否還是必須?
只有時刻清醒的自我認識,每一天比外界變化更快的調整自己定位,或者補足自己。
最後,叢林法則的前提是,憑什麼你的女朋友不會跑?
UX作為直接影響產品結果工種,和PM最大不同在於:PM的KPI更加和產品綁定,以創業心態在做一件事情(不同公司程度不一)。如果做不好,隨時可能被革,產品移主。帶著這種危機感,會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而作為UX人,如果不自我驅動做的更多,憑什麼即享有過程穩定又對結果邀功,憑什麼就不會凌晨在公司加班看著前女友曬幸福的微博,默然兩行淚還寫詩發表假裝樂在其中我也過得很好……不經歷弱肉強食的法則,憑什麼想在叢林裡得志。只有擔一樣的壓力,才會養成一樣的心靈和敏銳的嗅覺。
最後的最後,上述都是胡話
我的思考准則是,只有做成的人,說的才是對的。我現在沒做成靠譜的結果,所以想的,都是個人YY。希望不會誤導,自行判斷。
但對我自己,只要相信此刻想的,一旦做了,會比昨天的我更符合今後需要的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