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幾周內,Facebook 要推出一個新版的帳戶界面——“Timeline“(時間線)。在新的界面內,用戶的信息不再是簡歷般的自我介紹,而是對生活中重要時刻的繪聲繪色的展示。如果你是忠實的 Facebook 用戶,Timeline 將是你一生的記錄。Facebook Timeline 想要承載兩種感覺:
它想要傳遞一種感覺。更准確的說是兩種感覺:一種感覺是與別人分享你生命中的故事,另一種感覺是記憶——對你自己生命的記憶。
Timeline 的界面設計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Nick Felton 今年早些時候加入 Facebook,他和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 Joey Flynn 一起負責了這項工作。在 Co.Design 網站訪談中,他們講述了在設計有靈魂的界面的過程中學到的 5 件事情:
時間是不同文化之間最通用的結構
Facebook 最初的想法是放棄時間線的結構,而關注於人生的重要時刻。這看起來似乎很合理,因為人們的記憶並非嚴格按照年份組織。當人們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們想到的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設計團隊嘗試了以人生重要時刻為基點的結構,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不可行。
設計團隊希望用戶能夠很快理解他人的帳戶頁面,但 Facebook 的用戶分散在各國,文化各有不同,對人生的重要時刻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以此為基點創造一種通用的語言非常困難。最終,他們決定以時間作為組織結構,用戶可以對重要的時刻進行強調。
生命就像一個信息流;生命的界面也應如此
一個人的生命中需要經歷太多的時刻。最初的時候,設計團隊試圖以特別的時間段來區分這些時刻,但這並不能達到 Facebook 需要的效果。Felton 認為,這不是人們記憶生命的方式。我們對生命的記憶不是分塊的,而是一條信息流。“我強烈的感覺到,生命應該以一個長長的延續來表現。”因此,在最後的設計階段,Timeline 成為了一個單頁,你可以不斷向前回溯。當你回溯的時候,有一個滑動條告訴你年份,給你一種時間飛逝的感覺。
自我表達應關注內容,而不是虛飾
Facebook 希望 Timeline 成為用戶自我表達的場所。最初的時候,設計團隊試圖為用戶提供大量頁面控制,比如選擇不同的相框。 這再次證明是難以實現的。原因是 Facebook 希望用戶立刻理解其它人帳戶界面的視覺語言,而給予用戶更多控制將破壞可用性。因此,Facebook 將控制視覺語言,但是給予用戶強調的權力。用戶無法決定使用什麼邊框,但可以決定強調那張照片,使它變大或變小。Flynn 說“這是通過內容展示個性,而不是通過虛飾展示個性。”
我們對新舊經驗的感覺不同
Timeline 不應該記錄用戶在 Facebook 上的所有時刻。它應該記錄那些特別的時刻,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某個特定時刻會逐漸喪失其意義。長久看來,真正使你感興趣的是模式。因此 Facebook 創造了一系列的集合和報告,讓你“找到決定自己個性的個人模式”。當你看到生命中某個時刻所聽歌曲的集合報告,你能夠看到自己“生命的原聲帶”。
食狗糧的重要性(員工內部測試)
Felton 說他在設計 Timeline 中最重要的一課是“Photoshop 會撒謊”。你可以做出非常好的組合圖,但是“在你加入真實數據,並且與它生活幾天或幾周之前,你永遠無法這是否可行”。因此,Facebook 在開發過程中將 Timeline 交給自己的雇員嘗試,以確保開發中的結構可以適應所有用戶。“做為一個設計師,你想要將自己的作品推銷出去。為了使它可以售出,你可能挑出一些在帳戶中放了漂亮的照片的用戶,然後用在你的設計模型上”,Felton 說,“但如果你認為所有人的頁面都會是那個樣子,那最終只是在對自己和團隊的其它成員撒謊。”
本文素材來自 Co.Design
來自: ifanr 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