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網頁制作 >> 交互設計 >> 設計時 抑制越俎代庖的沖動

設計時 抑制越俎代庖的沖動

  曾以為,諸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削足適履之類的成語都只適合用來描述動物的智商。憑著理性的大腦,人類絕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但離開學校真正接觸現實的社會後,各種經歷時常讓我感慨,這些老祖宗凝練出的精華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它們源於你我身邊真實的生活。

  最近常浮現在腦中的詞是“越俎代庖”,意思是主持祭祀的人跨過禮器去替廚師操辦酒席,常用來比喻超出自己的職責范圍去干涉別人管轄的事。在現代 社會,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技術。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進行社會分工,每個人只需要精通一種技術,再與其他人協作即可。然而這種分工配合的模式過於理想化。因 為現實生活中,團隊成員往往會不滿足於份內的事兒,還想對他人施加影響力。於是乎,內耗重重。

  個體在團隊中雖然只承擔部分職責,但或多或少會對合作者的工作成果有所預期。當別人做出來的活兒與自己的預期有偏差時,便會心存不滿,不吐不 快。產品設計師覺得交互畫的線框圖與夢想中的產品差太多;交互覺得產品提供的需求不靠譜,只考慮商業需求和KPI;開發覺得視覺提供的效果完全是異想天 開,在渲染時極其消耗資源。

  互不信任的情緒在升級,各位的手也越伸越長。產品提需求的時候直接帶上了線框圖,只期望交互把控件對整齊;交互奮力抵制不靠譜的需求,只磨嘴皮 子就是不配合;開發磨磨蹭蹭不想寫太費腦子的算法。每個人都想讓產品變成自己期望的那樣,去影響並不屬於自己專長的領域,擠壓別人的決策。合作的美夢為什 麼會變成內耗的噩夢呢?

  原因在於合作的方式不靠譜。公司裡常見的合作方式是瀑布式的。各個職位的人組成了一條流水線,一個環節的任務完成了,就輸出交付物,給下一個環節的人繼續加工。

  理想情況下,每個環節的人應先向下游交付一份“效果”描述文檔,下游的合作者再施展自己的才華,為這些“效果”提供“解決方案”。然而實際情況 則是下游抱怨“效果”不靠譜,上游抱怨“解決方案”不達標。信心在一次次失望中崩潰,於是下一次再描述“效果”時就想夾帶私活,把自己偏愛的“解決方案” 直接灌輸給合作方。然而,這種頭痛醫頭的方法是非常低效、破壞分工機制且打擊合作伙伴積極性的,只治標不治本。

  要想消除這些內耗,抑制越俎代庖的沖動,需要優化流水線式的配合方式:

  1、下游應當提前參與上游的決策:

  上游應該在對效果有初步想法時就邀請下游參與討論,看是否存在極其不靠譜的點,以免自己一個人悶頭走得太遠 。當然下游也應明白此時自己只是參謀,只有建議權,不要表現得過於強勢。通過這種方式,上游可以了解合作方的能力范圍和工作習慣,下游也能參與決策,對最 終產品有了熟悉感,更像是一起孕育的孩子,而非僅僅是個乙方。

  2、向下游提供“效果”圖時,也要交代一下它的背景

  在交付“效果”文檔時,可以也附帶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這麼做。知其所以然,可以讓下游對“效果圖”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在思考“解決方案”時有更靈活的發揮空間。

  3、交付文檔要翔實地定義“效果”的所有細節,表述方式要利於下游理解

  個體對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是很清楚的,所以當文檔中的細節存在纰漏時不太在意。比如,“這個圖標是臨時用用的”、“點這裡時是要判斷一下再跳轉 的”。但對於閱讀這份文檔的合作者來說,則像是到了初到陌生地的游客,會把地圖上每一個像素都奉為真理。與其在合作者做好活兒之後大呼“這完全不是我要的 效果”,不如自己認真一點,保證每一個傳遞給下游的細節都是正確的。連自己都懶得說清楚的點,又怎麼要求別人來猜你到底想要什麼效果呢?

  越俎代庖的沖動源於對他人能力的不信任。與其專制地把別人控制得死死的,不如盡早傾聽別人的意見,並盡責地管好自己的攤子。你對別人要求得越多,給別人的喘息空間就越少,收獲的驚喜也越少。

  文章來源:xuexiao.me 轉載請注明出處鏈接。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