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重構藝術設計基礎的視覺、思維與表現

重構藝術設計基礎的視覺、思維與表現

   素描與色彩是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它是藝術家對自然或人造物象數率、結構、明暗、材質等造型現象的認識方式,是對視覺信息反應和表現的態度,是對造型的觀察與思考。作為記錄我們思想和觀念的語言系統,素描和色彩不僅記錄我們眼睛實際看到的一切,還記錄我們“思維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它是從觀察、洞悉、想象,直至個人審美反應的整個造型過程。特定的訓練以特定的觀察和造型思考導向不同的造型活動,並伴隨著情感或理念的指向而深化,一方面構成了我們特有的造型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構成了我們造型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如果說在傳統的繪畫藝術中,素描和色彩訓練講究嚴格的比例、透視、光影和色彩關系的寫實准確性,那麼藝術設計則更講究對物象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創造性的構想和表現能力。畢竟設計藝術是一項實用性的藝術形式。它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創造”的問題,而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因此,藝術設計的基礎應重在學生的“能力”培養,包括觀察能力、思維方式和表現能力。可以看出,改變原來傳統教學中的思維模式,改變原來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成為了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在藝術設計的素描和色彩訓練中,我們應強調訓練學生新的視覺方式、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表現方法。

  第一、改變傳統的觀察方式,轉換視角,發現視域之外的更多信息。

  藝術領域有句話:“如果你能教會一個人觀察,那麼你就能教會一個人作畫”。因此可以說,學會怎樣去“看”是一個設計教育中首先必修的課程。一般來講,我們的視覺並非總是敏銳,我們得到的視覺信息也並非總是我們要“看”的東西。以往我們自己以為已經“看”清了某物,其實這種滿足往往是建立在某種觀念的基礎上,在我們還沒有受到外來新的刺激以前,原來的觀念就已經給了我們結論,其結果是先前的經驗拒絕了現實,固定的模式代替了特定時刻的知覺。

  N•R•漢森曾經說過:“看是一種經歷……對人而言,不僅是那些視線之內的東西是能夠看到的,還有更多可以看的東西。” 為了改變“前經驗”給我們造成的視覺影響,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擺脫習慣性的視覺模式,以新的視覺方式去觀察世界。藝術家和普通人觀察世界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善於抓住事物的數率、構造、機能、明暗等本質的特性,而後者則只能看到事物的輪廓和表面。

  培養用“心”觀察的習慣,我們便能擺脫物象司空見慣的視覺狀態,掌握一種從普遍和平常的物象中發現各種不同的、特殊的視覺現象的能力,並且從不同尋常的比例、色調、明暗、結構中發現新的意義,從而形成獨具意義的新形態刺激。下面的方法或許可以使我們得到更多新的視覺感受,其一,改變固定的觀察位置,培養多角度、多方位、多視點以及變異延展的“觀察” 方法。其二,不僅對事物的表面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還要培養對其內在物象的“觀察”。對於自然物,正確的觀察在於能獲取它的生命機體意象;對於人工物,則需要透視其結構與積量及其引發出的節奏、韻律等規律。由於改變了觀察方法,原來所謂的“真”的物象進入了一種“抽象”的過程。通過對事物的抽取,新的形式不僅具有與原形的“親緣”關系,而且還具有“生發”的可能。恰恰是這種“抽象”過程將原有的意義抽離,從而產生出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第二、改變傳統的思維經驗,養成多方位的思維方法

  經驗積累對於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卻未必如此,弊病在於“經驗”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想法以及感受都產生了習慣性與固定性。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中,這樣的習慣性思維經驗往往使學生容易養成直線思考的方式,對事物中所散發出的其它新意向缺乏深入的認識,也使藝術創作自然不自然的“類似”了某些東西。

  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能改變人們所固有的單一思維模式,使人的思維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多方位思維,也稱擴散思維、發散思維、輻射思維、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組成部分。多方位的思維方式在設計藝術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使人們在思維過程中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並且同過去已知的事物發生斷裂,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放射,充分發揮具有探索性和想象力的思維。在托尼•巴贊(英)的《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思維導圖總是從一個中心點開始。每個詞或者圖像自身都成為一個中心或者聯想,整個合起來以一種無窮無盡的分支鏈的形式從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歸於一個共同的中心。”這種概念樹與龐大的分支概念,能使我們的想象方式呈階梯狀擴散,它可以使我們得到幾十、幾百、幾千,甚至幾百萬只信息。不管你已經有了多少聯想,通過這種新的思維模式,你挖掘新思維的潛力可能要超過它無數的倍數。雖然托尼•巴贊描述的是如何整理有關思維信息的筆記式的概念導圖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與我們在設計中的思維方法相一致,用於創造思維的教學中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

  在新的思維方式中,要將以前的假設全部清除掉,讓位於新的創造性思維。在你得到結果以前,不需要知道它們應該像什麼樣子,現在制作的樣子就是你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每一個形狀或者形象都是正確的。我們強調在創作的過程中,盡量擴展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而不要先入為主的受制於過去的經驗和教導。

  第三、從單一的表現手法,走向多元化的表達方式

  在國內的素描與色彩教學中,最常見的是鉛筆、炭筆式的“素描課”,水彩、油彩的“彩畫課”,學生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單一地表現模式,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表現事物的方式。原始人利用自然礦物質顏料在巖洞中表現的物象,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用剪刀剪出的形象,埃及人采用正、側面的程式化所表現的人物,以及畢加索、勃拉克的立體派藝術把物體形象進行解析、重組,波普藝術借用工業產品的紙上拼貼、丙烯絲網等西方現代藝術,都可以為我們的表現提供豐富的參照。沒有人敢說畫素描或畫彩畫就必須用鉛筆或水粉筆,適當的“打破常規”能喚醒我們處於冬眠狀態的思維意念,能為我們模式化的表現手段帶來一種活力。

  可以盡管去用,這樣你才能走入一種“自我”表達的創作狀態。

  “現代繪畫之父”塞尚,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對敏感知覺的認識,放棄了傳統繪畫的透視畫法,從直覺體驗中再造出一個第二自然的空間,這種時空的概念是藝術家發揮創造性與想象力而得到的藝術處理。塞尚拋棄了傳統的素描造型方法,將大自然中的客觀形象抽象成為圓柱、椎體、球體等幾何形狀,誕生了藝術新的表現形體。在色彩表現中,塞尚創造了在有限深度內起作用的色彩形式,尋找到由色彩的明度、色相、色素的對比與變化而構成的物象,從而把色彩從素描中解放出來,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塞尚的具有哲學性思考的繪畫觀念引導出了二十世紀眾多畫派與藝術家,也為我們提供了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觀念。

  質疑甚至是否定藝術中的舊觀念,提倡藝術“新視覺、新思維、新表現”的觀點,能夠改變藝術設計教育中單一的傳統技法、個人技能的培養模式,改變僵化的視覺觀察方法、禁锢的思維方式和狹窄的表現手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建立適應當代新型視覺審美要求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

        :更多精彩教程請關注三聯設計教程 欄目,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