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十年磨一劍 梅花寒中香——讀吳衛教授《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隨想

十年磨一劍 梅花寒中香——讀吳衛教授《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隨想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是保留至今且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她進行研究是挖掘和傳承祖國文化保藏的需要,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中國傳統藝術都不同程 度上進行過研究,如著名學者張道一先生的《麒麟送子考析》、已故美術史論家滕固先生的《燕下都半規瓦當上的獸形紋飾》等等,而吳衛教授所著的《中國傳統藝 術符號十說》是從點到面、由外而內對中國傳統藝術元素深入探究的代表力作。《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源於該書作者跟隨其碩士生導師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魏 春雨先生從事建築室內設計方面的研究開始對傳統藝術小品感興趣,從此便立志要專門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小品,後師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柳冠中先生系統全面地研究 中國傳統藝術設計,再後來自己從教,繼續研究,不斷完善,耗費了作者十多年時間,一個學者能夠在當今物欲橫流的年代,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持續研究一個話題, 承擔這樣一項可能對別人來說比較枯燥乏味的學術研究工作,實在是令人敬佩。

  解剖中國傳統藝術符號透徹明晰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是一本介紹中國建築裝飾及視覺傳達領域具有典型意義的十個代表中國符號的詳細解說本,屬於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文化 研究的范疇。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小品的研究,其實早在四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曾提出過,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小品需要學者去歸納研究[1],但到現在為止,系統而 又深入地研究傳統藝術小品的學者並不多。吳衛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其本科畢業於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期間因成績 優異作為交換留學生到日本千葉大學工業意匠學科留學,此後還攻讀了湖南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接著繼續在北京深造取得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的博士學 位。因此,吳衛教授對於傳統建築裝飾小品和西方的現代設計理論都有較深入的研究,並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作者畢業後在高校任教便一直從事中國傳統藝術研究 的學術工作,他在自己10多年從事這方面的20多項專題研究中精選出“擎天一柱——華表”、“神龜馱碑——赑屃”、“鎮墓神獸——辟邪”、“陵道神羊—— 獬豸”、“吉金國器——商鼎”、“宅門枕石——石鼓”、“秦瓊敬德——門神”、“構成彩畫——旋子”、“吉祥驅火——脊飾”、“三足財神——金蟾”等十個 較為成熟且經典的中國元素形成《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一書,這些傳統藝術小品都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優秀典型案例,作者是在大量的資料調研和田野考察的 基礎上完成撰稿工作的,其學術研究方式是科學且嚴謹的,這十個符號實際上是按照從傳統建築的外體到內部的順序來進行的。

  吳衛教授的《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不是依照《中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和《中國建築史》等教科書形式去講述傳統藝術,不是簡單的就傳 統而傳統,沒有表面地理解傳統符號,而是作者先從文獻中索取真實史料,再進行田野考察,後按照科學的邏輯推理,除對每一個藝術符號的背景、外在特征做了細 致的分析外,特別可貴的是對每一個傳統藝術小品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和原理都做了詳盡而深入的解說。諸如從事傳統藝術研究等“向後看”的學術工作,其本質是探 究事物的原因和原理。一般來說做“向後看”的學術研究依托三種方法,一是古典文獻、二是考古文物、三是邏輯推理。吳衛教授的研究思路就是先還原、再比較、 後分析,除了從文獻中索取真實史料外,更偏重於考古和現存文物圖像的歷史性,從圖像學的方法入手,結合他個人多年來對設計和生活的理解,按照科學的邏輯推 理,對每一個藝術符號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和原理都作了較詳盡的解釋和解說。[2](P.3)例如《擎天一柱——華表》,作者以文史文獻和自己的田野考察為基 礎首先對華表的概念做了詳細的介紹,然後對華表上的柱頭與雲板從外在形式和深層內涵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並對與華表相關的表柱(交午木、桓表、石望柱、棂星 門和二柱門)進行了對比研究,揭示出華表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載體,是禮制建築文化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天地合一”的儒道思想,最後指出華表不是孤立存在 的,從華表身上可看到中國禮制文化對建築小品的重要影響,蘊含著其建築之外深刻的人文內涵。又如《構成彩畫——旋子》,作者首先回顧了中國彩畫簡要的歷史 及其分類,接著細致地講述了旋子彩畫的組合形式——“勾絲繞”、“喜相逢”、“一整兩破”、“一整兩破加金道冠”和“一整兩破加兩路”,又從紋飾特征、設 色分布和工藝制作等方面把清代旋子彩畫大概分成了“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小點金”、“雅伍墨”和“雄黃 玉”等幾種做法,並且總結出旋子彩畫的圖案特點和色彩特點,最後指出建築彩畫是木結構維護功能和裝飾形式完美結合的產物,它具有防蛀、防潮、防腐的作用。 另外,作為古建築裝飾的旋子彩畫,它與純粹的繪畫創作有所不同,它是我國古典建築藝術不可缺少的一種工藝繪畫,是結合了油漆技法和圖案藝術的富有中華民族 特色的裝飾藝術,並且可以上升到古代官方禮制建築等級的視覺符號系統。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祖國傳統藝術符號後面隱藏的博大而深刻的文化內涵,使我們更加看清我們身邊這些的國寶的可 愛之處,以此更加珍惜和關注傳統符號,當然這也為我們藝術文化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傳統藝術也是我們創造出具有濃烈的“中國精神”設計作品的重要基 礎。例如,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就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創作了許多意境獨特的具有“中國精神”的現代設計作品,屢獲多項國際性設計大獎,並以此中國特色 奠定了自己的國際設計大師地位,也為提升中國設計的國際影響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運用現代西方理論解讀傳統元素

  吳衛教授的《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不是類似過去的相關書籍那種簡單的圖片收集加說明的做法,而是運用符號學、文化人類學、圖像學等方法來研究 經典中國元素,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是科學的有說服力的。符號學、文化人類學和圖像學是西方現代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作者運用這些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藝術 符號,以新的視角看待我們自己的國寶,使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傳統藝術的外在特征上,還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傳統藝術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和博大的人文內 涵,從而讓我們從根本上去理解傳統藝術。

  例如《宅門枕石——石鼓》,作者從符號學的角度對裝飾藝術小品抱鼓石進行了深入的探析,通過描述傳統符號物的“能指”特征,揭示出其符號背後隱 藏的深邃的禮制文化的“所指”內涵。抱鼓石是位於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並非單純的裝飾品,而是中國宅門的功能構件,起著圍護大門 壯主人威勢以撐門面的作用。抱鼓石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裝飾樣式,而是深深扎根於社會生活的深層,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它是物化的禮制文化符號,也是 “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是標志建築居所主人政治、經濟等級和地位的象征,它是一種通過裝飾符號語言將內在文化展示於外在特征的典型事例。又如《吉 金國器——商鼎》,作者就主要從圖像學的角度對商鼎的形制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認為鼎作為饪食器本身經歷了從鼎逐漸過渡到鬲、甗、釜,最後實現了镬、釜與鬲 的分離,三足或四足只是作為承托和爐灶作用。然後又對以獸面紋著稱的饕餮紋進行了探討,並指出烙上歷史痕跡的鼎紋飾,起到了美化和界定器物屬性的作用,並 且一定蘊含和折射了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商代先民們的祖先崇拜和圖騰信仰的真實寫照。最後指出了鼎的身上賦予人的社稷綱常、倫理禮俗、圖騰信仰和宗教觀 念,是中華文明的典型特質的體現。

  中國傳統藝術小品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種物質功能和精神要求孕育而生的,研究它們對於我們藝術理論與設計實踐也大有益處。由於對傳統藝術小品這一 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從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歸納並交叉研究,並系統地從符號學、文化人類學、圖像學等方面來進行系列研究的書籍還很少見到,這對於彌補學術 界此方面的不足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治學嚴謹、行文規范,對於每一個專題符號研究,所有的古文文獻出處都由作者結合中國期刊網和相關圖書文獻資料做過認真的校對審核,而且對每個藝

  術符號都做過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在每一專題符號的後面都詳細標注了文獻和圖片出處,為我們後來者研究傳統藝術小品樹立了嚴謹的科學研究的榜樣,也為我

  們研究傳統藝術文化提供了扎實的信息源基礎。《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彌補了許多傳統藝術符號研究中的不足,並展示了一套科學的學術研究方法,其思路與成

  果值得藝術界同仁學習和借鑒。《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一書將激起人們對祖國傳統藝術小品的熱愛和興趣,從而引發更多的人從事傳統藝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工

  作,逐步推進傳統藝術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使這項研究不斷地延伸並拓展下去。

  正如作者所期望的,“有了歷史,現在和未來將更加精彩”[2](P.4)。

  參考文獻

  [1]梁思成:《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254頁。

  [2]吳衛:《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簡介:

  唐衛東(1967~),男,湖南永州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