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那些年設計師的“小改動”,以及上下游協作(設計師、產品經理、開發、運維等)之間的微妙關系。
那些所謂的“小改動”通常在設計師或產品經理的嘴裡,有以下幾種描述:
改改文字顏色而已;
換個圖標而已啦;
只是一些小改動;
很簡單的啦~
可是到了程序員這裡,往往就變味兒了:
這裡也要改?
這裡要運營?
這個布局完全變了啊!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哪去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變得如此淡泊呢?還穿什麼安全褲!
首先,從產品人員這裡,如果一開始就不信任開發人員,總想把東西往簡單了說,或者排上了時間又插需求,那麼開發人員也會產生相應的不信任:反正你是要插需求的,不多估算點時間怎麼行?
而從設計師的角度,往往設計師的思維更奔放自由一些,同樣的設計稿,在設計師眼裡就是一副完美的畫布任我揮灑。
當然,資深的網頁設計師還是熟悉基本的頁面布局實現,不過與程序員眼裡的結構與邏輯還是兩個世界。
所以往往設計師感覺,我的結構沒怎麼動,只是這裡加了個小東西,或者各個元素都調了些位置顏色,因為要符合現在的設計風格嘛。結果到程序員那裡就悲劇了:這相當於重做啊!
在完善的開發流程中,上下游的方向是非常牢固的。
產品與交互可以探(si)討(bi)確定方案,定好的交互到設計師那裡,就沒有太大發揮余地。
設計師做好的設計稿,到前端開發那裡,除了一些特效與實現細節,基本上就是照做而已。而前端開發如果區分重構和 JS,那麼 JS 基本也只能拿著重構寫好的結構繼續開發。
前端跟後台的關系倒不像是真正的上下游,應該說是並行的,甚至大部分時候前端要按照後台的規矩來玩。
而測試同學,在這個流程的最後端,卻要從產品文檔開始介入整個流程,設計測試用例。從產品邏輯,設計還原,兼容性問題,接口自動化測試,安全問題,性能問題等都要關注。
更別提還有運維哥要跟著改定時任務,優化 DB 等等了。
那麼可想而知上游的一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會給下游的人員造成多大的蝴蝶效應。
所以,除了我們喊成口號的“理解萬歲”之外,其實上游的角色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下游的工作,才能更好的推進下去。
比如產品運營同學可以多了解一下交互為什要這麼執著,這個彈窗為什麼不能這麼彈?
交互同學可以看看我的交互形式是否太過限制設計,能否有更好的展現形式?
設計師多想想,我這個改動到底會對頁面結構有多大影響,這個設計到底是如何變成頁面的?
前端同學多想想,我做的模板 JS/後台 能不能用?我是否有考慮到各種狀態的變化,各種擴展的能力?
後台的同學多考慮一下我這個接口真的好用嗎?有沒有哪些參數可以省略?有沒有那些信息不該暴露?是否接口過於臃腫?是否字段表意不清晰或各處不一致?
測試同學多想想,我 TM 怎麼這麼苦逼?
運維同學多想想,我 TM 還沒說話呢,你們也好意思吐槽?
哎,古人雲,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滾滾長江都是水,理解萬歲吧。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