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學電腦網

 萬盛學電腦網 >> 圖文處理 >> 平面設計理論 >> 看“文案”案例的時候,你在看些什麼?

看“文案”案例的時候,你在看些什麼?

   文案這條路似乎沒有什麼捷徑可走,至少我走了這麼多年,還沒有發現有什麼捷徑。

  也許是因為運氣不佳,一直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某天跌入懸崖,遇到某位文案大神,他看我骨骼驚奇、發際線風騷,是萬中挑一的文案奇才,遂把畢身功力傳授於我。然後沒過多久,我就寫出了廣為流傳的廣告文案,想出了牛B的創意,升職4A創意總監,擒得戛納金獅,獲得全場大獎,走上人生巅峰。

  雖然以上橋段我每天都要意淫一遍,但更多的時候,一個文案的進階之路,就是看各種經典文案案例,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

  那麼大家看這些經典文案的時候,都在看些什麼?

看“文案”案例的時候,你在看些什麼? 三聯

  為什麼有的人看了一遍,就能模仿出來,學為所用。而有的人抄了好幾本手抄本,到自己寫的時候,啥也憋不出來。

  以下個人經驗,手把手教你模仿出一篇好案文案。

  一、理性層面,看邏輯。

  只要邏輯對了,就可以說服人。(為什麼很多學問很高的人,也會被傳銷所洗腦)

  邏輯,包括了切入點,和文章的結構。(特別是長文案)

  通俗的說,

  切入點就是,找到了一個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點,或者是挖掘到消費者核心需求背後的心理洞察。這點,可以幫助自己找准寫文章的切入口。

  結構也就是作文的大綱,第一部分講什麼,第二部分講什麼……每個部分是怎麼起承轉合連接起來的。這點,可以培養自己對章節結構、言語組織的把握能力。

  例子一:

  舉個例子小馬宋最喜歡的個人作品之一(原話: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套給安踏寫的廣告,也就是一個廣告文案的自白(五),談不上令人驚歎,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個人作品。)

看“文案”案例的時候,你在看些什麼?

  這篇文案的邏輯/結構非常簡單:

  切入點(消費需求背後的心理洞察):

  大家買了一雙牛B的(籃球)鞋,其實只是為了偶爾比賽的時候,裝顯逼格穿一下,平時都捨不得穿。那麼你還需要一雙相對普通的(籃球)鞋,平時訓練的時候穿。

  結構:

  我知道你有這樣的需求。(擁有了一雙好鞋,但不能同時滿足平時和比賽都穿它打球)

  我給你解決辦法。(買雙有逼格的鞋打比賽,買雙相對普通的訓練)

  我的產品能滿足你的需求。(安踏kg4還不錯哦,你何不試試呢?)

  當你讀“懂”了其中的邏輯,讓你換個產品,隨便寫一篇是不是也信手拈來。其實大多數國外的產品介紹文案都是這個套路,我相信小馬宋老師也是受其啟發。

  例子二:

  也許,

  人生中許多突如其來的考驗,

  就像泥巴丟到自己的身上。

  一開始,你會受到驚嚇,甚至氣憤,甚至恐懼。

  然後,你漸漸會去思考,到底這些泥巴裡有什麼成分,

  是命運強壓給你的,還是復雜的人性糾結造成的,

  或是欲望的反彈,也可能是自找。

  但不管是什麼,

  你把它當作侮辱,當作壓力,當作挫折,我卻當成成長的養分。

  你可以想,泥巴對農夫的意義,泥巴對一朵花的重要。

  或許是你其中的一棵樹,讓你茁壯成長的養分,

  有溫暖的陽光和豐沛的雨水,也有腐臭的糞便和遭受惡意的攻擊。

  不會都是美好順利的,也不該都是美好順利的。

  沒有這些不美好的淬煉,人哪,怎麼雕刻出動人的靈魂。

  所以,能通過考驗的,就會遇到智慧的轉念,

  能轉念成功的,泥巴,就能變成生命的勳章。

  這就是台灣精神,謙虛、體會、包容、尊重。

  所有挫折都是下一個新生的起點,都是養分,也是榮耀。

  切入點(消費需求背後的心理洞察):

  這跟宋楚瑜一路坎坷的從政經歷有關,這邊就不展開說了。

  結構:

  即便是一件不好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比如被泥巴丟到身上,挫折和養分的對比)

  它的正面性是什麼。(泥巴對花和大樹的意義)

  正反的逆轉。(能轉念成功的,泥巴,就能變成生命的勳章)

  得出觀點。(台灣精神,所有挫折都是一個新生的起點,都是養分,也是榮耀。)

  當把這個結構給剖析出來,如果有適合的題材,只需往上套就可以。(只為舉個例子):

  小,就一定不好嗎?

  頭腦中馬上聯想到這樣的畫面:

  小時候跟爸媽擠在一間20平米房的小房子裡,

  永遠在他們的眼皮底下生活,

  拘束,沒有個人空間。

  長大了,到了大城市,住進了大房子,

  漸漸體會到,大,也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快樂。

  房子越大,人際關系越來越冷淡,

  空間拉遠了距離,房間隔斷了交流。

  越來越懷念當時一家人窩在一起的歡樂笑語,

  每天早上被母親的早餐叫醒,

  稍微收拾一下,就在飯桌上跟老爸擺上一盤棋局。

  小的時候喜歡大,

  大的時候又開始喜歡小,

  再小的空間也能裝下滿滿的幸福,

  再大的空間也裝不下看似小小的心。

  ——適合某款以“小”為賣點的產品

  《籃球鞋》和《泥巴》這個兩個案例,除了後者的結構比前者更復雜,兩者還有一個區別,前者沒有觀點,後者有觀點。讀完第一篇文章,也許你被它說服了,但它並沒有打動你。第二篇文章,你被它說服了同時,也被它打動了,因為它有觀點。

  這也是我們第二部分要講的內容。

看“文案”案例的時候,你在看些什麼?

  二、感性層面,看觀點和寫作手法。

  邏輯可以說服人,但好的觀點更能加深讀者(消費者)對這段話和品牌的記憶度。巧妙的寫作手法,可以把“生硬的利益邏輯”,轉化成更能打動人的語言。

  看到好的觀點,你稍微一轉化,就變成了自己的觀點了。(只為舉個例子)

  好的觀點:誰說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

  同理:誰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類似的觀點,可以用在跟女性題材相關的文章上)

  好的觀點:愛的對立面不恨,而是冷漠。

  同理:偉大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不去拼(Nike)

  好點的觀點:三毫米的旅程,一顆好葡萄要走十年。

  同理:我們每生產一批水的間隔時間是1600年(冰川循環周期1600年)

  有時候找到一個好的觀點,也是寫一篇文章的切入口。(和理性層面“找到消費者核心需求背後的心理洞察”一樣,都是能讓打開思路的關鍵點。)

copyright © 萬盛學電腦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