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懂得音樂的人都知道在樂器上找不到一個固定的音,音符“叨”隨調式改變著位置,不同的調式傳達出不同的感情,適合著不同的樂器與人聲。這與我們運用色彩的道理是一樣的,整幅畫面的基調與情緒是通過畫面色彩的冷暖傳達出的。但從小我們頭腦中的色彩冷暖關系就是固定的。紅色偏暖,藍色偏冷。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如同音符一樣,顏色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轉換著調性(冷暖關系)。
2.因為屏幕的關系,平面設計師已經不習慣給顏色以文學式的命名,比如洋紅、群青、湖藍,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更直接的4個數字。這很好,符合商業時代或叫數碼時代的要求,是個機械式的要求。對色彩調性化理解是對平面設計師靈性的訓練。
3.其次和弦與旋律概念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玩樂器的朋友都懂得另一個道理,無所謂哪一個音好聽與難聽,音符一定要放到一起去,才能叫音樂,否則“叨”“叨”“叨”一直按下去一定是噪音,“叨”“咪”“嗖”放在一起就變成了和弦“C”。這好比顏色中紅藍白的搭配一樣,永遠和諧。和弦可以繼續往裡添加新的音符,比如加個“來”這個和弦馬上變了情緒,變成了一個7和弦。如果把“咪”換成降“咪”就更是大相徑庭地跑到藍調裡去了,就好像在紅藍白的組合中,配上紫色或桔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和弦一直可以添加音符進去,成為9和弦,13和弦……在色彩上就好比我們常說的高級灰。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會更直接地理解顏色是應該分組使用的。這些組合的基礎應該向和弦C、D、E、F…一樣,有一個最原始的搭配,設計師想不斷變化,就在這些組合裡求變吧。你一定要把沒關系的顏色放在一起,就象”發“和”希’誰也不挨著誰,兩者之間沒關系,你的畫面一定平淡;如果你一定要把敵對的顏色放在一起,准會難看。運用和弦的道理去理解色彩,你會立刻跳出色彩貧乏的誤區,發現眼前可用的顏色太多也太美了。合理搭配的色彩組合把畫面的視覺空間不斷拉伸,讓畫面不僅絢麗而且厚實,這就是色彩和弦的作用。但僅僅有了和弦就能成為音樂嗎?不對,音樂還需要旋律,沒有旋律的音樂不好聽。那麼,平面作品的旋律是什麼呢,它是我們眼睛觀看一幅作品的過程。一幅招貼也罷,一本宣傳冊也罷,都存在著一個先看到什麼,再看到什麼,最需要人們看到什麼,記住什麼,回味什麼的問題。這些就構成了平面作品的旋律,3 l i a n.com,讓觀眾的眼睛什麼時候緊張,什麼時候休息,最後停留在哪個地方,這是設計師最需要動腦子考慮的問題。
c. 節奏
從名家的作品中,從各民族的圖案裡,從自然景物中,然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使用這些顏色。曾經給快餐做過的小折頁裡所使用那一組顏色,就是從蔬菜和水果裡找到的。因為需要一套讓人看了就餓的顏色。但問題很快就來了,許多設計名家在設計裡總結出的顏色組合,再經過我們使用後就變了樣,沒了神兒,這是為什麼呢?真讓我們苦惱了一陣子。
起先我們還以為是在顏色記錄時出了問題,查對的顏色不夠准確,再後來的很多次實驗都不成功,[url]但幸運的是疑惑了很久還是終於找出了原因。原來色彩的使用與音樂中的節奏一樣,需要比例,許多好看的色彩組合還需要合理的色彩比例控制,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顏色的使用面積一定要大,某一顏色就要小,某些僅僅是為了透氣,某些就是為了壓沉,再往下我就沒有信心繼續尋找規律了,實在是變化無常。但可以肯定的是平面作品一定需要一種節奏的控制,控制節奏的元素有很多,它們中常用的就是顏色、圖片與文字排列。